石墨膜导热片应用趋势,石墨膜导热片是相较于铜和铝等金属更好的导热材料,主要原因在于石墨具有特殊的六角平面网状结构,可以将热量均匀地分布在二维平面并有效地转移。在水平方向上,石墨的导热系数为300~1900W/m.k,而铜和铝的导热系数约为 200~400 W/m.k。在垂直方向上,石墨的导热系数仅为 5~20W/m.k。因此,石墨具备良好的水平导热、垂直阻热效果。同时,石墨的比热容与铝相当,约为铜的2 倍,这意味着吸收同样的热量后,石墨温度升高仅为铜的一半。此外,石墨密度仅为 0.7~2.1g/cm3,原低于铜的 8.96g/cm3 和铝的 2.7g/cm3,因此可以做到轻量化,能够平滑粘附在任何平面和弯曲的表面。
石墨膜主流散热材料,单手机用量为3~6 片
基于高导热系数、高比热容和低密度等性能优势,石墨自 2009 年开始批量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,2011 年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智能手机,目前已经取代传统金属,成为消费电子领域主流的散热材料。
智能手机中主要使用人工合成石墨膜,用量视手机性能和要求而定,大概在 3~6 片,使用到的部件包括镜头、CPU、OLED 显示屏、WiFi 天线、无线充和电池等。其中 CPU对散热的性能要求最高,其次是无线充,再次是镜头和电池,最后是显示屏和 WiFi 天线。目前,高导热石墨膜的价格约为 0.2~0.3 美金/片。初步估算,单机石墨膜价值量为 1~2美金。未来,随着智能手机更多创新型的电子化设计,单机石墨膜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提升。
石墨膜行业竞争激烈,价格持续走低
目前导热石墨膜行业主要参与者为日本松下、美国 Graftech、日本 Kaneka、碳元科技、中石科技和飞荣达等国内外企业。日本松下和美国 Graftech 进入该领域较早,技术较为成熟,是先行者。国内碳元科技、中石科技和飞荣达等技术成熟且相对领先,并且成功进入三星、华为等主要手机生产商的供应链体系。由于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,众多厂商参与进来,导致价格竞争激烈,产品价格持续走低。根据碳元科技和中石科技招股说明书等公告披露,2014年以来,单层和多层高导热石墨膜价格持续下滑,已经从 2014 年 400 元/m2 下降至 2017年的 180 元/㎡ 左右,2020年后更是下降到150元/㎡。
PI膜是人工石墨膜的核心材料,高端产能集中在国外厂商手中
智能手机中广泛使用的人工石墨散热膜是由聚酰亚胺(PI膜)经过碳化和石墨化制成的。从生产工艺的角度来说,主要经过 6 道工序,依次是基材处理、碳化、石墨化、压延、贴合、模切。其中,碳化指的是高温下将 PI 膜的结构分子径向排列打乱,羰基断裂,非碳成分全部或大部分挥发,最后形成乱层结构的聚酰亚胺碳化膜(一种多环化合物)。石墨化则是进一步在高温下将多环化合物分子重整,有序性增大,无序性减少,向六角平面的层状石墨结构转变,最后形成高结晶度的大面积石墨原膜。碳化和石墨化之后,再经过压延(挤压延展形成柔软且高密度的石墨原膜)、贴合(在上下表面贴覆离型膜和保护膜)和模切(加工和切割使材料定制零部件),最终形成满足需求的高导热石墨膜成品。

聚酰亚胺、胶带和保护膜等是上游关键原材料,其中又以聚酰亚胺(PI膜)为主,成本占比高达 30%。PI 膜是一种高性能的绝缘材料,可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、数码产品、计算机、手机等领域。该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,全球范围内生产厂商较少,高端主要有美国杜邦、日本 Kaneka、韩国 SKPI等,其中美国杜邦公司占据全球 40%以上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,是 PI膜厂商龙头,产品品种齐全,能够满足各类 PI 薄膜应用需求。国内厂商主要生产低端产品。
作者:qwed1 来源:雪球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的意见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。